-
【北海招商】北海市强化招商引资赋能 经济发展保持良好势头
北海市近年来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7%,增速位居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前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稳步提升,以有限的面积和人口资源实现了主要经济指标的显著突破。 (一)经济运行质效稳步提升。北海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保持6.7%的增长,在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处于前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2017年的74378元增长到74678元,超过部分沿海开放城市。作为广西沿海重要城市,北海市以排名广西全区第14位的面积、第13位的人口,实现工业总产值全区第三、财政收入全区第四、主要经济指标人均值排全区前三的成绩,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 (二)工业发展支撑作用凸显。北海市坚持抓招商、上项目、促产业,推动工业总量从广西全区第5位提升至第3位,并获得2018—2020年度广西工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先进市称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保持年均8.4%的增长,工业税收占全市税收比重达64%,成为稳定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工业投资年均增长20.2%,其中2020年增长60.3%,为工业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同时,北海市注重绿色发展,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碳排放强度分别下降11.5%、13.9%,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同推进。 (三)产业集群建设扎实推进。北海市围绕重点产业方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成功引进惠科电子、信义玻璃、太阳纸业等35个重大工业项目。绿色化工、电子信息、新材料及高端设备制造三大产业实现稳健发展,高端玻璃及光伏材料、高端造纸、能源三大产业加快集聚,初步构建起六大工业产业集群的基本框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2025-07-14
-
【南丹县招商】南丹减税降费累计7亿元助力市场提振与招商引资效应显著
南丹县通过深入推行中央税制改革和“放管服”政策,连续数年为企业及个人累计减免税费逾7亿元,有力支撑招商引资和实体经济发展。此举降低企业运营负担,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外部投资,激发创新创业热情,推动县域经济稳健增长,强化社会就业保障基础。以下分点详述该政策的实施成果。 一、政策框架与全面覆盖机制 南丹县积极响应国家减税降费决策,严格执行“放管服”改革,确保税制优化惠及企业和个人主体。政策覆盖范围广泛,包括各类税费减免措施,如增值税税率下调、个人所得税专项扣除调整等,并依托数字化税务管理平台简化办税流程。这一系统性设计旨在通过优化服务降低企业合规成本,提升市场主体活力,为招商引资创造包容环境,吸引外部资本入驻河池地区。 二、减税降费具体措施与实施成效 在政策推进中,南丹县聚焦于落地节能环保、先进制造业等重点领域的税收优惠,包括加计抵扣和增量留抵退税等创新性安排。累积减免总额达数亿元规模,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和个人税负,带动纳税成本持续下降。企业反馈显示,减税降费带来的现金流改善显著,助力其在生产研发中扩大投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从而支撑实体经济抗压韧性增强。 三、经济与社会层面的积极影响 减税降费政策显著促进了南丹县经济结构优化和社会稳定。在市场主体层面,小微企业融资门槛降低,创新创业项目加速涌现,推动万众创业大众创新浪潮。就业保障能力明显提升,通过稳岗补贴和税收减免政策有效落实“六稳六保”目标。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先进制造业与绿色经济领域投资增加,带动区域产值稳步提升,体现减税降费“放水养鱼”长效机制的实效。 四、未来发展与政策持续优化展望 基于已有成效,南丹县将继续深化减税降费配套服务,结合河池市区域发展战略,探索智能化税务管理模式。政策进一步优化方向包括加强政策宣讲与精准投放,确保小微企业和个人受益面扩大。同时,统筹财政资源支持民生保障项目,巩固减税降费促发展的基础,助力南丹及河池地区构建更具韧性的经济增长格局。
2025-07-14
-
【广西招商】前11个月广西外贸进出口增长1% 招商引资与结构优化显成效
记者从南宁海关获悉,统计期内广西外贸进出口总值4308.6亿元,同比增长1%,增幅较前10个月扩大0.6个百分点。其中11月单月进出口446.6亿元,同比增长6.6%,环比增长8.6%。招商引资持续深化与贸易结构优化共同推动外贸韧性提升,边境贸易、新兴业态及市场主体活力成为增长重要支撑。 (一)贸易方式多元发展,结构韧性持续增强。统计期内,广西一般贸易进出口降幅较前10个月收窄1.9个百分点,贸易质量逐步提升。边境小额贸易、保税物流、加工贸易均呈增长态势,成为外贸增长的重要引擎。作为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广西充分发挥沿边沿海优势,边境贸易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优化通关流程等举措保持稳健发展,保税物流依托钦州保税港区、凭祥综合保税区等平台,推动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新兴业态扩容,加工贸易则通过产业升级和产业链延伸提升附加值,形成多种贸易方式协同发展的格局。 (二)市场主体活力迸发,民营经济成发展主力。统计期内,广西民营企业进出口占同期外贸总值的66%,同比增长4.4%,继续发挥外贸“稳定器”作用。外商投资企业、国有企业进出口分别实现3.3%和8%的增长,各类市场主体协同发展。当地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落实减税降费、通关便利化等政策,支持民营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同时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资企业深耕广西。国有企业则在大宗商品进口、重点产业投资等领域发挥引领作用,推动外贸与产业深度融合。 (三)商品结构优化升级,新兴动能加速培育。出口方面,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保持21.3%的同比增长,其中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出口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八成以上,同比增长19.2%,反映出广西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进口方面,高新技术产品、金属矿及矿砂、农产品进口增势明显,既满足了当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资源需求,也丰富了国内市场供给。依托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协议和RCEP等区域贸易安排,广西与东盟国家在电子元件、农产品等领域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不断深化,推动进出口商品结构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迈进。 (四)开放平台功能提升,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广西积极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通过加密海铁联运班列、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等措施,降低物流成本,提升通关效率。海关部门推行“两步申报”“提前申报”等通关模式,优化监管服务,为外贸企业减负增效。同时,广西持续深化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通过建设跨境经济合作区、边民互市贸易区等平台,推动边境贸易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招商引资项目的落地投产,进一步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为外贸增长注入新动能,助力广西打造面向东盟的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
2025-07-14
-
【广西招商】广西国资企业市场竞争力持续增强 改革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国资委系统国有企业聚焦主责主业,通过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和招商引资,实现经营业绩稳步增长,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某年度1-9月,全区国资委系统国有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超6500亿元,保持两位数增长,与疫情前同期相比增幅近三成,发展韧性与活力持续显现。 (一)经营效益稳步提升,发展韧性持续增强。广西壮族自治区国资委系统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国有企业优化产业布局,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在稳定传统产业发展基础上,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升级。通过加强成本管控、强化资金管理和推进降本增效,企业盈利能力不断改善。同时,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引入战略投资者,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各类资本优势互补,为企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某年度1-9月,企业营业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两年平均增速超过13%,显示出较强的发展韧性和市场适应能力。 (二)龙头企业引领发展,排名位次显著跃升。广西壮族自治区国资委系统加快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一流企业,龙头企业在国内外排名中持续进位。广投集团连续多年入围世界500强,排名较上一年度提升51位,位列第439位;6户企业入选中国企业500强,其中5户企业排名实现提升。柳钢集团、北港集团、北投集团、玉柴集团、交投集团等企业在各自行业领域的排名均有明显上升,反映出企业规模实力和行业影响力的不断增强。龙头企业通过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促进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细分领域优势凸显,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广西壮族自治区国资委系统国有企业在细分市场领域竞争力持续增强,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不断提升市场份额。汽车集团聚焦新能源领域,新能源物流车产销量实现大幅增长,市场占有率超过10%,在细分行业中排名第2位;柳钢集团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在近年中国钢铁工业20强中排名第8位,较上一年度提升4个名次。同时,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物流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资委系统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持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优化国资监管体系,推动国有企业在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中实现新突破,进一步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为广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5-07-14
-
【广西招商】广西加速科技创新驱动发展 打造面向东盟创新高地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全面部署实施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规划明确将科技创新作为现代化建设核心,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培育创新主体、深化区域合作等举措,推动招商引资与科技产业深度融合,力争实现创新要素集聚和成果转化突破,加快建设面向东盟的科技创新合作区。 一、构建全域创新体系强化核心地位 广西确立科技创新在区域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定位,提出构建"一核引领、多点支撑"的全域创新空间布局。以南宁为核心建设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柳州、桂林等重点城市布局产业创新高地,形成梯度联动发展格局。重点实施科技强桂行动,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建立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通过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载体,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二、实施研发投入倍增计划突破关键指标 规划设定明确的量化发展目标,重点强化研发经费保障机制。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完善多元化科技融资体系,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在汽车、机械、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领域实施关键技术攻关工程,突破产业瓶颈问题。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 三、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培育创新动能 广西将数字经济作为转型发展新引擎,重点培育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产业。实施产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推动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打造跨境数字产业链。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区域性算力中心,提升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竞争力。 四、深化面向东盟科技创新开放合作 依托区位优势,广西加快建设中国-东盟科技合作区,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重点推进跨境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建立联合实验室和技术转移中心。实施国际科技合作专项,促进与东盟国家在农业、医疗、环保等领域的联合研发。完善科技人才跨境流动机制,建立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 五、完善创新生态体系强化保障支撑 规划提出健全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完善科技评价和激励机制,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制度。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建设科普基础设施网络。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建立专利导航产业发展机制。打造"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发展科技保险和创业投资。 通过系统化部署,广西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着力破解创新资源分散、成果转化不畅等瓶颈问题,推动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规划实施将显著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能,并为中国-东盟创新合作探索新路径。
2025-07-14
-
【广西招商】梧州循环园区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再生资源产业集聚发展提速
梧州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以再生资源产业为核心,通过精准招商推动产业链升级,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显著增长。园区重点对接央企、民企等龙头企业,强化项目服务机制,促成再生铜、再生铅等重大项目落地,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再生资源产业体系构建成效显现 梧州循环园区聚焦再生铜、再生铝、再生铅锌等八大细分领域,系统布局产业链上下游项目。园区通过产业链招商模式,吸引江西大铜等企业投资再生铜精深加工项目,项目总投资达20亿元,涵盖金属回收、固废处置等环节,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环。中冶交通集团、浙江天能集团等企业洽谈项目涉及园区整体开发与高端装备制造,进一步补强产业链短板。 二、“三企入梧”行动驱动招商质效提升 梧州循环园区将“三企入梧”(央企、民企、湾企)作为招商主线,签约项目数量居梧州市首位。国网(海南)投资公司等企业投资的物流配套项目,与园区现有再生资源产业形成协同效应。园区建立“服务专班+定期调度”机制,推动国龙PET项目投产,再生锌二期项目开工,实现“签约—落地—投产”全流程提速。 三、政企协同优化项目落地服务 梧州循环园区管委会联合项目方、施工方组建专项服务小组,针对用地审批、能评环评等环节实施“一项目一策”。再生铅项目开工过程中,园区协调解决能评指标问题,确保项目按期推进。二期开发中配套建设标准化厂房与污水处理设施,为机械制造类项目提供硬件支撑,降低企业投资成本。 四、循环经济模式引领绿色发展 园区通过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每年减少固体废物排放超百万吨。再生铜项目采用富氧熔炼工艺,能耗较传统工艺降低15%。梧州市将循环园区列为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基地,推动“城市矿产”与“绿色制造”深度融合,相关经验获省级部门推广。
2025-07-14
-
【广西招商】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聚焦国际门户港建设 共商陆海新通道发展
第十一届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暨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合作峰会在广西南宁举行,围绕“聚焦国际门户港,共建陆海新通道”主题,探讨区域合作新路径。论坛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吸引中国及东盟国家政府、学界、企业代表参与,推动招商引资与多领域合作。会议期间,钦州港等重点项目启动,标志着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建设进入新阶段,为“一带一路”倡议注入新动能。 一、论坛背景与主题 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是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本届论坛以“聚焦国际门户港,共建陆海新通道:泛北合作的新时代”为主题,下设两大议题:一是合作共建北部湾国际门户港,探索联动发展新模式;二是高质量建设陆海新通道,助力国际供应链发展。论坛由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交通运输部、中国商务部、人民日报社、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及东盟国家相关部门联合主办,凸显国际合作共识。 二、国际合作与区域联动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和陆海新通道建设是深化“一带一路”合作的关键抓手。新加坡、泰国等东盟国家代表提出,需加强港口互联互通与标准化建设,降低物流成本。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强调,将依托北部湾港的区位优势,推动与东盟国家的航线加密、贸易便利化,打造面向东盟的国际航运枢纽。论坛期间,各方签署多项合作备忘录,涵盖港口运营、跨境物流等领域。 三、重点项目与平台启动 论坛配套活动包括钦州国际集装箱码头统一运营仪式、中谷钦州集装箱多式联运物流基地开工仪式等,旨在提升北部湾港吞吐能力与服务水平。北部湾国际门户港港航互联服务平台同步上线,通过数字化手段整合港口、航运、贸易数据,优化区域供应链效率。这些举措为招商引资提供硬件支撑,吸引更多企业参与陆海新通道建设。 四、学术与产业视角的建言 专家学者建议,北部湾国际门户港需对标国际一流港口,完善冷链物流、跨境电商等配套产业。业界代表指出,应探索“港口+园区+产业”模式,推动临港经济集群发展。论坛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北部湾港货物吞吐量逐年增长,但需进一步优化通关效率与多式联运衔接,以增强国际竞争力。 五、未来展望与行动方向 论坛成果显示,各方将围绕共建共享原则,细化陆海新通道建设时间表,推动政策协调与项目落地。广西壮族自治区计划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港口基础设施升级与智慧化改造。东盟国家代表提议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定期评估进展。论坛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注入新动力,也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践样本。
2025-07-14
-
【南宁招商】南宁经开区9个项目开竣工 助力生物医药与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发展
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招商引资持续优化产业结构,龙光东盟生鲜食品智慧港等9个重点项目集中开竣工,涵盖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领域。这批项目将强化产业链协同效应,预计新增年产值超30亿元,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项目总体情况与产业布局 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此次推进的9个重点项目包括6个开工项目和3个竣工项目。开工项目聚焦生鲜食品智慧化加工、智能终端制造、生物医药扩产等领域,其中龙光东盟生鲜食品智慧港规划建设集成加工区、中央厨房等五大功能区;竣工项目涉及制药、智能灯具及工业园配套,广东一力集团制药基地等已建成投产。这些项目均位于经开区核心产业带,与园区现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企业形成上下游配套关系。 二、重点产业项目分析 生物医药领域,“葫芦娃”品牌药品生产基地二期扩建项目将提升儿童药产能;广东一力南宁药品生产基地竣工后可实现年处理中药材万吨级规模。电子信息产业方面,赢拓AI智能创新终端项目填补了本地智能硬件制造空白,沃利特智能灯具项目则完善了光电产业链。龙光生鲜食品智慧港通过冷链物流与数字化管理,构建面向东盟的食品加工贸易枢纽。 三、产业链提升与经济带动效应 经开区管委会公开资料显示,新项目预计拉动关联产业投资超50亿元。产投经开海城产业园将吸引30家以上配套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群;桂宁电气项目投产后可满足西南地区电力设备需求。第三方评估报告指出,这批项目建成后,经开区生物医药产业规模有望扩大40%,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比将提升至园区总产值的35%。 四、政策支持与营商环境优化 南宁市出台专项政策对经开区重点项目给予土地、税收等支持,如博艾特眼科设备项目享受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试点红利。经开区同步升级基础设施,绿港·建科工业园配套建设标准化厂房12万平方米。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发改委公示信息,2023年南宁经开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连续三个季度保持15%以上,新项目落地进一步强化了园区承载能力。
2025-07-14
-
【广西招商】钦州保税港区召开自贸区高质量发展政策宣讲会 力推招商引资与产业升级
为深入贯彻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钦州保税港区于2023年12月召开支持政策宣讲会,重点解读政策红利并推动招商引资工作。会议围绕自治区印发的《促进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支持政策》,动员各部门、企业协同发力,加速政策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政策背景与战略意义 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是面向东盟的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重要节点,钦州保税港区作为其核心片区,承担着深化改革开放、推动产业集聚的关键任务。自治区出台的支持政策聚焦制度创新、产业升级、人才引进等七大领域,旨在通过赋权改革、财税优惠等举措,提升片区自主发展能力。此次宣讲会的召开,标志着政策进入实质性落地阶段。 二、政策核心内容与亮点解读 支持政策以“差异化扶持”为导向,提出三大突出方向:一是强化产业发展支持,对高端制造业、跨境贸易等产业给予用地、融资倾斜;二是加大高端人才激励,对符合条件的创新创业团队提供住房补贴、个税减免;三是增强片区自主权,允许钦州保税港区在法定权限内制定专项配套政策。此外,政策还明确建立招商奖励机制,对引入重大项目的机构或个人给予资金奖励。 三、钦州保税港区落地举措 钦州保税港区管委会正加快制定实施细则,重点围绕石化、新能源、跨境电商等特色产业细化配套措施。会议要求各部门建立联动机制,简化企业申报流程,确保政策红利直达市场主体。同时,管委会将联合驻区机构成立专项督导组,定期评估政策实施效果,动态优化服务举措。 四、政企协同与区域发展展望 参会企业代表表示,政策在跨境金融、物流便利化等方面的突破将显著降低运营成本。钦州保税港区管委会强调,未来将依托政策优势,深化与东盟国家的产业链合作,打造面向RCEP的产业集群。通过“政策+产业+招商”三维联动,力争在2025年前形成超千亿元规模的临港工业体系。
2025-07-14
-
【广西招商】广西粮食生产创新高 科技赋能农业增产增效
广西通过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粮食总产量同比增长1.2%,达到1386.5万吨。在招商引资政策的支持下,当地农业农村部门聚焦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应用,强化高产高效模式推广,为粮食稳产增产奠定基础。以下从四个方面分析广西粮食生产成效的关键举措。 一、优质品种覆盖率持续提升 广西重点推广优质高产水稻品种,种植面积占水稻总面积的86.87%,其中超级稻推广面积达965.21万亩,占比35.61%,推广规模位居全国前列。通过建立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筛选出适应本地气候的优质稻种,从源头提升粮食单产潜力。灌阳县开展的超级稻超高产技术攻关实现重大突破,百亩示范片头季稻平均亩产突破1000公斤,再生稻单产超过550公斤,验证了技术模式的可行性。 二、集成技术推广成效显著 农业农村部门整合推广水稻抛秧、早稻防寒育秧等先进技术,示范面积超千万亩。粮食作物间套种、玉米“一改三增”等适用技术推广面积均超百万亩。其中水稻抛秧技术普及率居全国领先地位,“水稻+”绿色高效模式实现种养结合,提升农田综合效益。玉米地膜覆盖等旱作节水技术有效应对季节性干旱,保障了丘陵山区粮食稳产。 三、科技创新驱动产能释放 广西建立“科研单位+推广部门+经营主体”协作机制,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自主研发的耐寒、抗病水稻品种在桂北地区大面积应用,减少低温灾害损失。智能育秧工厂、无人机飞防等新装备覆盖率逐年提高,机械化种植比例提升至50%以上。物联网技术在灌区墒情监测中的应用,实现精准灌溉用水效率提升20%。 四、政策支持构建长效机制 省级财政统筹资金重点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建成旱涝保收田超2000万亩。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与粮食产量挂钩机制,调动农户种粮积极性。产粮大县奖励资金优先用于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和农机具购置补贴。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农产品加工企业,打造“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促进粮食产业增值。 广西通过品种改良、技术集成、机制创新三管齐下,在耕地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实现粮食单产与总产双提升。未来需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能力,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巩固粮食安全根基。
2025-07-14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